佛历2567年 公元2023年

 

推荐资讯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



 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书轩文集 > 书轩评论

林素燕 论祭祖方式和供品

 作者:林素燕  资料来源:星洲日报  发布日期:2010-01-12  点 击:

f_2736423_1.jpg

  近期,李永球先生在《行脚田野》专栏中有数篇文章专谈祭祖,并引起《周礼》丶《礼记》等讨论祭祖的意义和形式。他的〈不要逼祖先吃素〉谈论的是使用素食祭拜荤食的祖先是不尊重其意愿。陈成意之後在,《沟通平台》回应李君的这篇文章,讨论後人有选择以荤食或素食祭拜先人的自由。
  李君在他最近的一期专栏中对陈君的文章做出回应,再度引用《礼记》,说明杀生祭祀是以具有神圣意义,就是以血腥的气味报神。华人祭祖,具有悠远的历史,从中国信史殷商时期开始,就一直延续到现在,成为华人文化的一个特色。商代距离现在4000余年,商人的祭祀对像,包括祖先和鬼神,在祭祀时他们使用大量的牲口,他们豢养畜类的目的,主要是供给各种祀典所用。根据殷商时期的考古发现,除了使用牲口,在诸王公侯的墓中,还发现了人的陪葬,而使用活人祭祀也是中国远古的习俗。
  当我们谈论冥纸的由来时,民间流传着各种传说。根据唐代《封氏闻见记》记载,这是取代古代使用币丶帛丶圭及壁等祭祀鬼神。祭祀的方式及祭品,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,李君所引用的《礼记》,是儒家的经典之一,收集的是孔子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家者的作品。祭祀祖先是维持宗族观念,是华人不忘本的具体表现。我们该掌握的是孝道的精神,至於用甚麽方式对祖先表现行孝,道家有诵经丶灯仪和炼度;北传佛教也有拜忏丶诵经丶布施等方式。中国文化的根源,除了儒家,也涵盖佛丶道等诸子百家,因此,我们不能以《礼记》视为祭祀方式的“标准”范本。文化丶习俗的表现,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呈显方式,倘若我们认为这些呈现方式有一套范本,那就是否定了文化丶习俗的流动性及生命力。此外,就以祖先祭品而言,如果要“依古”,我们还会面对一个问题:殷商时期的祭祖方式比《礼记》更为久远,那我们是不是要依据殷商时期的祭祖方式?
  素食是中国佛教的特征之一。中国佛教,到了南朝梁武帝才制定了素食的规定,使中国僧人恪守素食信条。其实,在梁武帝更早之前,中国已出现斋戒的观念,如《庄子》所言的,以“不茹荤”为齐戒时的“变时”。《孟子》中曰:“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。”在《礼记》中也规定:“期终丧,不食肉,不饮酒。”意思就是在为父母服丧时期,在除服之前,都不吃肉和喝酒。道家的“初真十戒”第二戒规定:“不得杀害含生,以充滋味;当行慈惠,以及昆虫。”在《灵宝仙公请问经》“太上十戒”中的其中一条戒律是:“不得杀生祠祀6天鬼神。”

加入收藏夹】【 】【打印

上下篇章

上一篇:向李永球的〈不要逼祖先吃素〉文章讨教
下一篇:返回列表



 

相关信息

无相关信息